登陆

如风营销:认知偏差

wang 2020-01-06 829人围观 ,发现1个评论 人性本身的弱点理性判断
0


电影《教父》中有这样一句话: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为什么会这样呢?归根结底,是因为每个人的认知差距导致的。


生活中常见的认知偏差其实非常多,你可能不经意就掉入其中。


比如马后炮、以貌取人、舍不得止损等常见的错误,其实本质上都是思维方式出了问题。


要想避免掉入认知偏差的误区,关键要先认识、掌握这些偏差。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生活中常见的十大认知偏差。


只有了解,才是进步的开始。


认知偏差


后视偏差


后视偏差指的是,guanggaolipin18.com人们往往倾向于利用事件发生之后的结果,去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过程。


简单来说,就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事后诸葛亮”。


有朋友是足球迷,然后就发现论坛里特别多这种人。


每次在某场比赛结束之后,就会有人开始充“专家”:“我早就预测到A队会赢,因为……”


他们的分析看似很有理,但实际上都是犯了后视偏差的错。


如果真让他们在比赛前预测,恐怕答案是截然相反的。


任何事,当你知道结果后,再去找证据,再去归因,真的太容易了。


因为人在事后的分析,都会高估自己,甚至会不自觉地修订自己的记忆,对自己撒谎。






权威偏误


权威偏误指的是,当我们面对权威的意见时,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容易降低,更容易听取或按对方的意见行动。


记得有亲戚喜欢炒股,有一年经朋友介绍认识了某证券公司的领导。


之后,就常跟着这位领导买股票。


只要是这位领导推荐的,哪怕是自己完全不了解的行业、公司,亲戚都会买入。


跟着买了几年后,亲戚认真盘点自己的资产,才发现,这些年跟着这位领导买的股票,竟是赚得少,亏得多。


其实,炒股本就风险大,没有人能稳赚不赔。


本来亲戚是一个挺懂行自信的人,但一碰上“专家”,却还是轻易盲从。


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接收权威的观点,才能避免掉入权威偏误的坑。




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指的是,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


最近看到很多家暴的新闻,不由就想起老家一个邻居。


邻居在跟男友交往一年多后被打,邻居想分手,但男方事后痛哭流涕,下跪自罚求原谅。


邻居选择再处处看,但家暴这种事,的确是只有“零次”和“N次”的区别。


这些年身边人都劝她赶紧分,但她就是舍不得。


她说:“我在他身上花了太多时间、精力,我的青春几乎都给了他。”


很显然,邻居姐姐就是掉进了沉没成本的陷阱。


当你把沉没成本看得太重,就很难下狠心止损,最后做出不理性的判断、决策,然后导致更大的损失。






损失规避


损失规避,指的是相同的一样东西,人们失去它所带来的痛苦,要远远大于得到它所带来的选择。


以前去店里买东西的时候,要称重量。


然后我发现一个规律,guanggaolipin18.com假设我要1斤,老板一下放上去很多,然后再一点点往外拿,心里就会不太舒服,感觉老板抠门。


但若是老板先放上去比较少,然后再慢慢的加进去,我就会下意识地觉得这个老板人更好,即使本身的重量并没有任何差别。


这种心理,就是损失规避的典型表现,得到的快乐,总是无法弥补失去的痛苦。




蔡戈尼效应


林夕有句歌词,是对蔡戈尼效应很贴切的描写:


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珍贵。


你有没发现,我们总是会对未达到目标的事情,记忆最深刻。


比如,年轻时暗恋过的学长,因为优柔寡断错过后,他就变成心里的那颗朱砂痣;


比如,逛街看到的连衣裙,却没有自己的尺码,它就变成了最想买的那件;


再比如,计划很久的出行,被突然的事情打断,那个地方就变成了执念......


因为得不到,所以格外想要、格外喜欢,这就是生活中很常见的蔡戈尼效应。


就像陈奕迅在《红玫瑰》中唱的那样: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换句话说,就是能力越不行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的真实能力。


比如,美国有研究人员做过调查。


一项针对高科技公司的研究发现,32-42%的软件工程师,认为他们的技能在公司中排名前5%。


在某大学教师的经典研究中,68%的人认为自己在教学能力方面排名前25%,超过90%的人认为自己高于平均水平。


数据明显不符合事实,所以说,大部分人都容易产生能力错觉。


而高估自己真实能力的现象,更是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易得性偏差


易得性偏差,指的是人们往往根据记忆中易于“获得”的事件,来判断事件的概率,而这往往会出现偏差。


比如,新浪四川网,曾发起一个在线调查。结果显示:


面对摔倒的老人,仅有14%的网友选择了“还是会出手相助”,表示“不会,坚决不做这类傻事”的占了86%。


尊老爱幼本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为什么调查结果会如此“惊人”?


正是因为,前两年网上很多关于“扶老人反被讹”的报道。


人们看多了类似事件,易得性偏差的作用下,自然会高估扶老人被讹的可能性。


最终导致,“扶老人”变成了大家都不敢做的事情。


实际上,扶老人反被讹,之所以会被大肆报道,恰恰因为这不是大概率事件。




鸟笼逻辑


鸟笼逻辑是指,挂一个美丽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之处,过不了多久,主人一般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你只要挂着空的鸟笼,就一定会有人不断问“鸟什么时候死的”、“鸟飞走了吗”、“为什么挂一个空笼子呢”等问题。


简单说来,鸟笼逻辑其实有点像生活中的一种刻板印象和思维定势。


比如,当你到了30岁左右还没有结婚,就一定会有人问被说闲话、被催婚;


或者,当你婚后几年还没生育,也会被催生,甚至怀疑你的生育能力.......


很多生活中常见的思维习惯,或者一些所谓的经验之谈,本质上都是一种认知错觉。


虽然绝大部分人会结婚,但并不一定每个人都应该结婚,可惜的是,大多数人很难逃出鸟笼逻辑的局限。






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指的是:一些事物因为被禁止,反而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使更多人参与或者关注。


比如,欧洲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把奥斯卡·王尔德、戴维·赫伯特·劳伦斯、让·保罗·萨特等人的作品列为禁书。


结果这些作品非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是名声大噪。连许多原本不了解的人,都会偷偷摸摸传播这类手抄本,而且禁得越厉害越受人追捧。


现实生活通常就是如此,越是被禁止的东西,越会引发人们更大的关注和好奇。


因为“被禁”的东西,总是让人充满窥探欲望。


记得高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带了一本《金瓶梅》来班上,本来想看的人不多,后来听老师说这以前是“禁书”。


突然之间,大家都对这本书有了兴趣,争相传看。


可见,“禁果”的魅力寻常人都难以抵挡。




确认偏误


关于确认偏误,有一个很有名的案例。


有个圆主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偷的。


于是,他仔细地观察邻居家的儿子,看他走路的样子很像。不仅如此,连他的神态、动作、表情也像,甚至他说话时的声调,都像是偷了斧子之后的反应。


总之,园主越看越像,几乎可以肯定:就是他偷走了斧子。


等过了几天,园主又到地窖去储存物品。当他打开地窖门时,发现了那把斧子正躺在地上。


第二天,园主再看邻居家的儿子的时候,他的举动和言行,就连笑的神态,就一点儿也不像是偷斧子的样子了。


这就是典型的确认偏误,它可以说是所有认知错觉之父。


当你已经开始相信一个东西了,你就会主动寻找支持自己理论的证据,而失去了对现实的理性判断。


说在最后


生活中,我们常常对自己的感觉深信不疑,但其实大脑是很会自欺的。


很多认知错觉,都会影响到我们的价值判断。


精读君在终身成长词典中,还介绍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认知偏差及其应对方案。


有兴趣的读友,可以拓展阅读。


比如:锚定效应、安慰剂效应、控制错觉、专业偏见、归因偏差、赌徒心理、有限理性、迷信、数据证伪、道德恐慌......


有人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往往源于他们认知能力的不同。


深以为然。


虽然人性本身的弱点,让我们很难完全规避各类认知偏差。


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常见的认知错觉,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培养自己透过复杂表象,看事物本质的能力。


只有认知升级,你才能拥有更加高效的人生。(网络转载)

你喜欢如风de文章怎么办?如果你想继续关注如风的博客怎么办?喜欢就收藏如风的博客,如果你第一次来我的博客没记住我的网址怎么办?没有收藏我的网址怎么办?

(如风营销网址:guanggaolipin18.com)


告诉你一个简单实用的办法——那就是去百度搜索一下“如风营销策划“就可以找到我的博客啦!记住:找到了就收藏吧!你的关注就是如风写博客的动力,如风会不断的把一些实用的赚钱点子,赚钱项目分享给大家!


如果你想联系如风;帮你设计方案,解决你生意上的迷茫?你可以加我的微信:928951747或是扫描首页中de 二维码就OK啦!(记住加微信一定备注原因,否则加不上哦)


文字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联系邮箱:928951747@qq.com)


谢谢打赏
支付宝 支付宝
微信 微信
已有1条评论
  • 2020-01-06 15:54:18

    我喜欢看战争片,喜欢里面的孤胆英雄,我从中感悟出来的道理是,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形势大于战术,而战略的制定还要有坚持才能胜利。所以战争中,再好的战术也要有信心+执行力=最后的胜利!!

2655文章数 0评论数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不容错过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