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阳光是温和的,没有正午时的那种刺眼,它悄悄地爬过洁净的玻璃窗,不声不响地照耀着我的脸颊,那一刻如同母亲温柔地抚摸着我的脸,温暖又舒适。一束被遗落的阳光自然舒展在手中的书本上,照耀着文章的标题——《荷塘月色》。
这是朱自清先生在清华任教时写下的一篇美丽的夜景散文。朱自清先生是一位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和学者,他的文章时常被世人传颂。他处于一个复杂的时代,新旧中国的交替处,这使得文章的笔调欢快中带着些许的凄美,所以,朱自清先生在起笔处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幽僻弯曲的小煤屑路”、“蓊蓊(wěng)郁郁的几排树”、“少有人来的荷塘”.......这些景物都在勾勒着朱自清先生颇不宁静的心灵,他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中不断挣扎着,也曾想过歇息,可是忙碌的生活让他烦躁不安。独自一人在月下踱步,身旁一个说话的伴儿也没有,“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也什么都可以不想。这就是独处的妙处。”看来朱自清先生很享受这种孤独自由的感觉,在那个年代,这样乐观的人已经不多了。
“层层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许白花,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尽管没有明写,我们也知道这是写的荷花。荷花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自:爱莲说)而闻名,一提到“白花”不难联想到那贞洁的荷花。朱自清先生以花喻人,比喻自己处于混沌中依旧保持清高的状态,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先生不再是这幅画的主角,而是一个旁观者。树上的蝉和水底的蛙成了主角。最后一句“我什么也没有”是朱自清先生面对这热闹的场面,自己无奈又心寒的描绘。就如同他看见祖国被其他国家任意侵略,自己却无能为力的痛苦模样。
“可见当时嬉戏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儿,可惜我们现在已经无福消受了。”这是朱自清先生在回忆采莲嬉戏时的场景后,所发出的感慨。“可惜现在我们已经无福消受了”,不仅仅指的是“我们”因为生活的忙碌而没有时间去嬉戏,其实是指因为国家危在旦夕,“我们”不能也不许这样玩耍了。既是一种痛苦的回忆,又是一种无奈的表现。
“轻轻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经睡熟好久了。”朱自清先生此时是孤寂的,身逢乱世,他不得不坚强活着,和那些反动派做着抗争。三·一八惨案后,他撰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等文章,揭露了军阀的丑陋面貌,以笔为剑,剑剑直捣军阀的要害。最终1948年病逝,享年50岁。
荷塘月色,究竟欣赏的是月色中的荷塘,还是荷塘中的月色,一幅孤寂凄美的画卷就这样被勾勒出来。究竟是景物的凄凉,还是人心的凄凉,谁又会知道呢?不过是陶醉在这唯美幽静的夜景中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