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这是一句能引人无限遐思感慨的成语。唐人李贺在其《梦天》诗中幻
想自己身登蟾宫,回望九州,看到的景象是“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人们知道,这种海陆变迁太过漫长,凡人难见;“沧桑”典故即出自神话中仙人麻姑之口,而李贺诗句则是基于“天上一日,世上千年”浪漫传说的瑰奇想像。
的确,喜马拉雅山自海而陆的演变远比人类文明悠久许多,我们只能靠考古发掘、科学检测加以推断;而数千年来先民所历环境变迁,则已通过各种文明符号记录下来,让后人得窥一斑。比如,我们读古籍可知,远古时代曾有世界性的洪水肆虐(诺亚方舟、大禹治水);黄河下游曾经气候温暖,适宜野象生存(象助舜耕)。除文字典籍外,许多地名也透露出一些环境信息,仔细琢磨,颇有趣味。在《烟村释名话沧桑》中,我们已简略回顾了雄州古郡部分村镇的历史;今天继续“释名”话题,谈谈我县千余年来的水陆变迁。
历史上的雄县,曾是湖淀遍布、河汊纵横之地。清季以降,苍耳淀、莲花淀、小浑河、赵王河等或淤或涸,不复存在。殆至今日,县境内除温泉湖及18.3平方公里白洋淀区外,惟存一条自然河流——大清河,且已断流经年。今天,我们不需乘舟,驱车即可到达县内任一村镇;清明前后,各村麦田所浇返青水亦均取自地下,而非河淀——若非细究村名来历,也许我们很难相信,如今的许多旱地村镇曾经临湖傍水,一派泽国风光。
且让我们数说几家烟村——
茫茫口村。宋初建村,时村东二里余有运粮河,大水茫茫一片,为方便行人,设一渡口,遂得村名。
刘神堂/梁神堂/张神堂。宋时,该地有神木浮河直立,乡民建龙王庙,以此木为庙梁。明初建村,称“神堂”,后分为三村,以大户姓氏冠村名。
古庄头村。元末明初,易水支流与白洋淀衔接处有一渡口,船工父女为方便行人,于此建桥一座。至明中叶,桥废,只余桥桩,于此定居村民为纪念船工父女,取村名为古桩头,后“桩”同音演化为“庄”。
大阴村。明初建村,时该地为一片沼泽,称大阴洼,故得村名。
张青口村。明初,该地为数河下稍,一人名张清者于此河口摆渡,后人聚成村,名张清口,后“清”同音演化为“青”。
刘家铺村。明初,该处为一水淀,称中淀,又称苍耳淀。时有刘姓一户于淀畔搭铺,打鱼为生,后人聚成村,称刘家铺。
开口村。明初建村,时村西南为一片水淀,淀北距该村二里处有东西向长堤,时常决口,故称该村为开口。
孤庄头村。明初建村,时四围低洼,村处高沙岗,称孤庄;又因该地为一小码头,称孤庄头。
黄湾村。明末建村,时由十里铺至安新白洋淀北堤有黄花堤,堤东有黄湾河,村处河畔,故称黄湾。
小芦昝村。清初建村,时村周有河四条,得名四河庄;后因邻村大芦昝庙会远近驰名,始改称小芦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