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如风营销:孔子的是非观(小故事大道理)

wang 2021-10-09 1415人围观 ,发现0个评论 故事如风讲故事有意思的故事哲理故事社会故事反思故事孔子春秋子贡
0

一个人不能只随自己的喜好行事,要以顾全社会大众利益为中心。

  

子贡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学生。

  

春秋时期,鲁国是一个弱国,它呈现出这样的社会状况:富贵人少,贫苦人多。有很多穷人为了求得生存被卖到周边国家做奴隶。按照当时鲁国的法律,若有人在国外见到本国奴隶并把他赎回来,鲁国政府就发奖金给这个人。子贡用自己的钱在国外赎回一个奴隶,他认为做好事求回报不道德,于是拒绝了政府的奖赏。孔子知道后皱了下眉,温和地纠正道:“你错了!”

  

相反,一个人失足落水,子路勇敢跳下将他救上岸。这个人非常感激,送给子路一头牛表示谢意,子路毫不客气地把牛牵回家,孔子见到子路对他大加赞赏。

  

为什么子贡拒绝奖金的高尚行为会受到孔子的批评,而子路接受赠牛的求报行径却能得到嘉许呢?

  

孔子的人学观点是这样认为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也就是说,只要符合道义,该获取的尽管获取,人们对此是不会反感和厌恶的。子贡以自我标准倡导的善为小善,它影响面小,时间短促,这样的行为将阻碍更多的奴隶被解救,这种小善是“非”。而子路的善为大善,很多社会人士看到做善行不但使人内心光明,而且还可以扬名获利,所以纷纷效仿,鲁国人将因此喜欢救人于危难之中,此是大善,大善是“是”,其影响时间长,覆盖范围广,起到改良世风,教化百姓的劝德作用。


如风故事解析:  

孔子的是非观:一个人不能只随自己的喜好行事,要以顾全社会大众利益为中心。


而现今社会的人为什么都不愿意做好事呢?因为做了好事也没有什么奖励,久而久之没人愿意去“奉献”做好事,而一些做了坏事的人却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所以社会就会出现“道德伦桑”现象。还有一些人做了好事还被冤枉(比如,扶起跌倒的老人),久而久之谁还愿意去做好事呢?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道德问题,当道德约束不了人们的行为,就要有法律参与。实行奖励+惩罚;让那些恶人做了坏事得到惩罚,而做了好事的人得到重奖才是维护社会道德天平不倒的准则!


谢谢打赏
支付宝 支付宝
微信 微信
请发表您的评论
2752文章数 0评论数
最近文章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不容错过
Powered By Z-BlogPHP